微纳米气泡废气处理技术原理解析
点击:22次发布日期:2025-07-31 01:44:59

微纳米气泡废气处理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纳米气泡(直径介于微米级和纳米级的气泡)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,对工业废气、恶臭气体等进行净化处理的技术。其原理可从微纳米气泡的特性及废气处理的核心过程两方面展开:
微纳米气泡(通常指直径 100 纳米~10 微米的气泡)与普通气泡(毫米级)相比,具有以下独特性质,是其高效处理废气的基础:
巨大的比表面积
气泡体积越小,单位体积内的表面积越大。例如,当 1 升水产生的气泡从毫米级变为微米级时,总表面积可增加数千倍。这意味着气泡与废气、液体的接触面积显著提升,为传质(物质交换)和反应提供了更多 “界面”。
长时间停留与缓慢上升
微纳米气泡受水的表面张力和浮力影响较小,在液体中上升速度极慢(通常小于 0.1 厘米 / 秒),甚至可在水中停留数分钟至数小时,远超普通气泡(几秒内上浮破裂)。这延长了气泡与废气、处理液的接触时间,提高了反应效率。
强氧化性与羟基自由基(・OH)释放
微纳米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因内外压力差逐渐收缩,最终破裂。破裂瞬间,气泡内部因绝热压缩产生高温(可达数千摄氏度),促使水分子分解为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(・OH)。羟基自由基是一种高效氧化剂,可快速氧化分解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(如 VOCs、恶臭物质等)。
带电荷与吸附性
微纳米气泡表面通常带有负电荷,可吸附空气中的带电颗粒物(如粉尘、气溶胶)及极性污染物分子,增强对废气中颗粒物和可溶性物质的捕捉能力。
气液传质效率高
普通气泡在液体中传质时,气体需穿过气泡表面的 “液膜” 进入液体,效率较低;而微纳米气泡因体积小、表面张力大,气液界面的传质阻力显著降低,气体(如废气中的污染物)更易溶解或扩散到液体中,提升吸收效率。
微纳米气泡废气处理技术通过 “气 - 液接触” 实现净化,具体流程如下:
废气引入与气泡混合
待处理的废气(如含 VOCs、硫化氢、氨气、粉尘等)被引入反应装置(如喷淋塔、气液混合罐),同时通过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将水或处理液转化为大量微纳米气泡,形成 “气液混合体系”。
污染物的捕捉与溶解
氧化分解与净化
对于难溶性有机污染物(如 VOCs、苯系物),微纳米气泡破裂时产生的羟基自由基(・OH)直接将其氧化为无害物质(如 CO₂、H₂O);
若配合添加氧化介质,微纳米气泡可增强氧化剂的分散性和活性,进一步提升氧化效率;
对于酸性 / 碱性污染物,可通过调节液体 pH 值(如酸性液吸收氨气,碱性液吸收硫化氢),使其在液体中发生中和反应被去除。
净化后气体排放
经过上述过程,废气中的污染物被吸收、氧化或中和,净化后的气体(达标后)从装置顶部排出,液体中的污染物则通过后续处理(如沉淀、生化处理)去除。